中化新网讯 在日前举行的氟化工新材料发展大会暨氟化工成果推介会上,与会专家提出,氟化工行业含氟温室气体过程排放占比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排压力极大。目前相关技术已取得长足进展,未来仍需大力发展低碳减排技术体系,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全生命周期排放控制是实现含氟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佳途径,有关企业应加强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和综合利用等全过程减排技术的开发研究。”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法规事务和产品监管委员会主任张建君指出,在氟化工行业低碳减排技术中,实现源头减排的最有效手段是根据安全性、能效、成本、可获得性、环境性能等因素选择全球变暖潜值(GWP)低的替代品。
“目前,部分新一代低GWP的氢氟烯烃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可替代氢氟碳化物在制冷、空调、泡沫等领域的应用。全氟碳化物的替代研究也已取得进展,一些新的低GWP值替代品如一氟甲烷、六氟丁二烯等已经实现小规模生产。整体来说,为六氟化磷寻找理想替代品最为困难,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七氟异丁腈在环境性能、应用性能和成本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张建君说。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特气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王术成谈道,含氟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也同样重要。“三氟甲烷是生产二氟一氯甲烷的副产物,1吨三氟甲烷排放的温室气体折合约1.48万吨二氧化碳。我国每年产生约2.2吨的副产三氟甲烷,但因其分子结构稳定,目前只能靠高温焚烧处理。”他举例说。
“三氟甲烷是含氟温室气体转化技术的研究难点,而转化技术的开发关键在于研发出高效稳定的催化剂。”王术成表示,经过数年研究,研究团队探索出4条三氟甲烷的转化路线,包括热裂解制备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裂解制备偏氟乙烯、碘代反应制备三氟碘甲烷和氟氯交换制备二氟一氯甲烷和一氟二氯甲烷制冷剂等,其中氟氯交换路线实现了温和条件下三氟甲烷的高效率转化,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潜力。目前,500吨/年三氟甲烷配套示范项目已经完成装置建设并计划在年底投产。
据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含氟温室气体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张建君表示,从1990年到2019年,含氟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增长了250%,是同期二氧化碳浓度增长速率的4倍,甲烷气和氮氧化物浓度增长速率的8倍。随着中国含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逐年增长,减排压力加大。
中国化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