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增速赶超中国GDP
在华业务或高于GDP增长
当马云说要做一个百年老店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5位的德国巴斯夫集团(以下称“巴斯夫”)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家企业缘何能屹立不倒?而面对如今全球更为复杂的局面,这家百年老店如何应对?
在过去,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超过了50亿欧元,未来它的脚步会更快,因为中国市场在它全球市场中目前排名第三,而巴斯夫深信将来中国市场比重将进一步提升,面对中国已经开始放缓的经济增长,它如何做到这一点?
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
研发和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将确保巴斯夫在中国、乃至全球都能实现预期的增长。
《中国经营报》:此前,巴斯夫和环保部下属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针对雾霾联合成立了汽油和柴油的实验室,通过对油中的添加剂进行研究,来降低排放,改善环境,进展如何?你觉得中国治霾多少年才能见成效?
郑大庆:中国的雾霾问题,其实是很复杂和庞大的一个问题,追究根源,我认为是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工业气体的排放,这些工业气体特别是大型、重型工业,比如说煤炭、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冶金行业等,这些都是大量废气排放的重要来源,包括也有一些没有做好环保工作的化工企业、落后的产能等。另外,跟中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也都有相关,我们现在的很多建筑工地,到处尘土飞扬。
雾霾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机动车,雾霾中至少有20%来自于汽车尾气。目前,针对汽车尾气,我们有两个实验室,一个是燃油添加剂的汽车发动机试验室,这个是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合作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我们把各种方案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测试,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在上海的巴斯夫环境催化剂亚太区研发部,这个实验室就是研究适用于中国需要的,符合油品状况需要的解决方案。这个实验室也帮助中国的客户开发出像欧五甚至欧六的高标准发动机的尾气处理系统。我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10年内肯定能彻底治理雾霾。
《中国经营报》:目前,虽然很多外资公司都声称在本地化方面做得很好,但还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本土化方面,巴斯夫是怎样做的?
郑大庆:首先说本地化,我也算本地化一个代表,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虽然有留学经历,但我是在中国成长起来的,而且我也是在巴斯夫成长起来的,我在巴斯夫工作的20年里,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巴斯夫还是给我们本地的员工提供了很多机会。
到2014年底,中国区员工总数是8033名,这些员工当中,95%以上都是本地的员工,我们有很多包括高层在内的一些管理人员也都是本地的员工成长起来的。
从决策方面,我们自己有指导原则的,不能因为市场一热,就拍脑袋决定投资,而是要从全球市场、整个行业的角度来审时度势。国内现在的很多投资都有些盲目,有的项目就陷入产能过剩的境地。所以,我们还是在按照整个战略布局来进行。巴斯夫作为一个大型跨国公司,我相信这种做法是比较合理的。
有时也会借助外力。比如这次150周年庆,巴斯夫突出的就是共同创新,例如通过创益群英汇TM全球巡回上海站为期一周的活动,巴斯夫尝试极创24小时、极创48小时这样的新手段,推动社会各界合力创新,来创造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品。
《中国经营报》:此前,巴斯夫预计中国化学品需求在2020年之前将以每年6.5%至7%的速度增长,这些增长的刺激因素主要有哪些?目前而言,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开始放缓,巴斯夫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实现预期的增长计划?
郑大庆:我认为有一些产业在未来可能会发展得更快,比如食品安全、个人护理等。
去年巴斯夫全球研发方面的投入有19亿欧元,全球的研发人员也超过了1万人,这大概占员工的10%。到2020年巴斯夫全球研发人员的1/4将会在亚太地区,其中一大部分在中国,而上海将成为巴斯夫全球三大研发平台之一。综上所述,研发和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将确保巴斯夫在中国、乃至全球都能实现预期的增长,在中国化学品市场6.5%至7%的增长与GDP基本吻合,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保守估计,最终的增长速度应该会高于这个数字,而巴斯夫希望获得比中国化学品市场更高的增长率。
继续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过去20年,巴斯夫在中国投资了50亿欧元,我们现在还在极力推进在中国的投资。
《中国经营报》:巴斯夫在中国有着众多合作伙伴,其中,巴斯夫与中石化也成立了合资公司,位于南京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扬巴公司”)。巴斯夫与中石化的合作如今情况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双方是如何分工的?
郑大庆:在扬巴公司上的合作,我们从2005年投入运行到今年5月已经10年了,这个10年应该说也是我们成功合作的10年。我们从一期投资29亿美元,到二期又投资了14亿美元,现在又增加了很多的生产装置,如今在100公顷的这块土地上都布满了生产设备,这是一个成功合作的典范。
这个合资公司在初始建立时,就体现出了对环境和安全以及竞争力这些方面的考虑。比如从环境安全方面,我们在最早时候的装置线技术用的就是巴斯夫的最新技术,拿到中国来,然后在这投资;另外,我们当时建的电厂是天然气电厂,这是最清洁的能源,排放基本上是零,一个再造制气车间也用的是天然气;我们还有一些方案比如,在乙二醇生产装置副产品的二氧化碳再用来生产一氧化碳,然后再去生产比如说甲酸这个产品,这样把二氧化碳又转换成了产品,不仅节能减排,也使得原材料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未来巴斯夫也希望有进一步发展,所以现在有的项目还在进行投资。比如在生产基地我们已经投入生产的SAP(超级吸附剂)项目也是重头戏,婴儿的尿不湿等用的就是这个超级吸附剂,这个装置是不久前投入生产的。又如,去年五月我们宣布新建一套世界一流的新戊二醇(NPG)装置,该装置年产能将达到4万吨,计划于2015年底投入生产。
过去20年,巴斯夫在中国投资了50亿欧元,我们现在还在极力推进在中国的投资。这也需要有更多的本地人才去管理和运行这些投资项目。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际大型外资巨头流行分拆,变成轻资产公司。巴斯夫有没有相关计划?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拆战略?
郑大庆:目前没有分拆计划,巴斯夫集团管理和经营上实行的是事业部制,我们现在有13个事业部,各有不同的业务领域。
比如在扬巴公司,它下面也有好几个事业部,各司其职,但在业务上,我们始终强调整体性,强调巴斯夫的品牌。
举例来说,在汽车工业领域,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客户群所在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巴斯夫有很多产品都服务于这个行业。我们有近10个事业部跟汽车有关,比如油品添加剂事业部与油品有关系;比如催化剂部门与汽车尾气有关系;比如涂料事业部又与汽车涂料是相关的等等,当我们作为一个团队面对汽车工业,也就强化了企业优势,从而推进整体解决方案,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一个整体性的合作更有协同效应,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中国经营报》: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在巴斯夫全球的销售中的占比能提高到多少?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包括拜耳、杜邦、汉高等巨头近年来纷纷在中国排兵布阵,对此,巴斯夫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郑大庆: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据亚洲销售额的近一半,在未来我们争取把中国市场做到占全球市场10%左右的样子。目前而言,巴斯夫的第一大市场仍然是在欧洲,第二大市场是在北美,而中国则是我们的第三大市场。
目前,巴斯夫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公司,去年全球销售额达740亿欧元,这意味着我们的优势很明显,这些优势包括强劲的创新能力及150年以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沉淀。另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资源,巴斯夫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所以屹立150年不倒。在中国我们已经有8000多名员工,而且我们的投资也遍布了中国各地。综合来看,创新、管理、技术和人才是巴斯夫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与对手竞争的重要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