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国家相关部委、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产学研界的12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
12月30日,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于在京举行。图为会场。
大会以“创新科技·融合发展·勇攀高峰”为主题,旨在汇聚产学研用各界创新资源力量,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启新时代产学研界协同创新、勇攀高峰的新篇章。
会议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极大地提升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和速度。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规模快速发展,研发与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正在重构,创新链条各环节相互渗透,创新主体不断地走向跨界融合,创新活动不断地突破地理与组织的边界。他认为,要立足近期、着眼长远,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治理体系的设计,切实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激发创新潜能,以此引领高质量发展、做好2035年产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强调,必须以跨界融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要在“用”上下功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必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而要破解当前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痼疾,发展“金融科技”势在必行。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成熟产品的过程常被称为“死亡之谷”,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成活率,到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占有率,有一个艰巨的创业历程。王钦敏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科技人员并不了解市场和产业对产品的具体需求,企业不了解核心技术难点和潜能,二者之间易于结合,但难以融合。同时,产学研之间因为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公共支撑与服务来“保驾护航”。“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也需要良好的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金”全社会多方参与,共同推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表示,下一步,产学研界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促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紧密结合,引领和发挥产学研各界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发展动力。
图为颁奖现场
大会表彰了2019年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军民协同、工匠精神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发布了2019年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联盟。联盟理事单位又创佳绩,其中中科院材料所研究员张驰,宁波大学浙江台湾研究院主任伍湘陵,宁波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研究院所长杨为佑获得产学研创新奖(个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产学研促进奖(单位);中科院材料所研究员技术转移部主任谢开封,宁波市高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夏燕获得产学研促进奖(个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新华获得产学研工匠精神奖。另外,由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申报的《城市轨道交通异形盾奖构隧道修建成套关键技术产业化及应用》获得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