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正在进行的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向社会发布了《2022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指数为121.8,比上年增长5.7%,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同比增长43.4%,创新效益不断显现。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创新效益不断显现,产出丰硕成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介绍,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中国海洋领域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对外开放、管理合作六个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量化评估,指数以 2015年为基期。
指数结果显示,2016年至2021年,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指数年均增速为3.3%,呈加快上升态势。其中2021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数达57个,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海洋科研机构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2015年翻一番;科技人才资本稳步累积,2016年至2021年海洋科研机构R&D人员年均增长6.8%;在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每万名海洋R&D人员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7.6%。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雪龙2”号破冰船……近年来,我国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涉海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正如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10日在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致辞时所说,近年来,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双多边务实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创新探索,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表示,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共识,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海洋作用是一项需要国际合作的前沿科学问题,有待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去攻克。据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的全球35项“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中,我国申报的4项大科学计划获批准,由焦念志院士团队领衔的“海洋负排放(ONCE)”大科学计划位列其中,目前已经汇聚来自33个国家的78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协同攻关海洋碳汇难题。
联合国海洋大会中国政府特使、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介绍,中国政府先后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能与海水淡化利用等方面的30多项自愿承诺,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引起世界海洋国家的广泛关注,体现了中国在海洋事务上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海洋污染、海洋经济、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应对海洋灾害等对话环节,各方普遍表达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张占海认为,新型国际海洋秩序构建的窗口期已经到来。今年,希望凭借已成功举办16年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平台,与世界海洋国家在合作广度、交流深度、创新力度上再上新台阶,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10日至16日在厦门举行,涵盖40多项活动,包括“金砖+”、东亚海域区域等国嘉宾及16个国际组织参与到此次海洋周各项活动中,共话涉海领域交流合作。
中国材料进展
|